这节课,我坐到了“玉瑶”身边 天天报资讯
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在课堂上被关注,那些特殊学生则格外需要。这节课,让我看到了同学可以真正“同学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这节课我观察了一位特殊学生,她叫“玉瑶”,有学习障碍,却热爱生活。在这堂课后,她对我说很喜欢这样的课,因为很轻松、有趣。其他学生也反馈说,这节课的游戏环节让他们印象深刻。“和谐共生,其乐融融”是我观课后的感受。
(资料图)
“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?”身为融合教育观察员的我,在本班教师的指引下来到了特殊学生的身旁,并不等她回答,我便把椅子轻轻、稳稳地放在了她的课桌旁。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女生,她笑盈盈地对我说:“可以的。”真好,她不害羞,我问她叫什么名字,她开心地说:“我叫玉瑶。”
上课了,教师先打开了一幅图片,问大家这是什么。孩子们纷纷举手,教师让玉瑶来回答。她非常开心,大声说:“这叫葫芦。”教师又问:“你喜欢葫芦吗?”玉瑶说:“我喜欢,因为它长得很漂亮。”老师表扬了她,玉瑶也朝老师竖起了大拇指,她还用小手轻轻地拍着我的手臂,好像在说:“我表现得怎么样?”我连连点头,并示意她不要分心。其他学生也纷纷补充,有的说葫芦可以做成菜,还能做成工艺品,有的说自己学习的乐器也是用葫芦做的,叫葫芦丝。大家纷纷感慨:“葫芦的作用可真大啊!”玉瑶听了也跟着说:“葫芦的作用真大,我喜欢葫芦。”
正如新课标所述:“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积累语言经验,关心自然和生命。”教师基于儿童平常的生活经验,借助葫芦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使玉瑶这位特殊儿童也能够参与其中,有话可说。
接着,教师布置孩子们自由读课文,对玉瑶来说可能会有困难。只见旁边的同桌把书拿过来,靠着玉瑶的书对她说:“我们一起来读吧!”玉瑶点点头。虽然他们读得很慢,但很开心。我问玉瑶:“你认识这些字吗?”她很坚定地点点头。于是我带着好奇,用手指着其中的“葫”问她读什么,她笑着摇摇头,再指着“芦”,她还是笑着摇摇头。我又悄悄问同桌:“你陪着玉瑶读得这么慢,不着急吗?”同桌说:“不急,这是老师批准的,我要带着玉瑶一起读。”
对于其他学生来说,玉瑶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。在同桌的帮助下,玉瑶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;对其他学生来说,培养了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和关爱互助的品质。这就是融合教育独特的魅力。
“这是一个怎样的葫芦呢?”教师以这个问题开启了研读文本的教学环节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个问题,借助关键语句来表达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,有的小组通过圈画关键语句来反馈学习成果;有的小组借助文中的插图来反馈学习成果;有的小组借助思维导图从“藤、叶、花、果”四个方面来展示学习成果。
教师又问:“孩子们,你们想变魔术吗?”大家纷纷表示:“想!”“那咱们就一起把这个葫芦‘种’到黑板上吧!”只见教师先画了两个木桩,一根杆,就搭起了一个葫芦架,接着画了细长的葫芦藤,教师说:“这个葫芦还缺点什么呢?谁想来当魔术师?”玉瑶马上举起了手,从小手林立中,教师选了四个学生,也叫了玉瑶。教师把葫芦叶、花和小葫芦分别给他们贴。看着黑板,教师问:“感觉这个葫芦怎么样?”玉瑶又举手了:“叶子太少了。”教师连忙让她再去补贴了一些叶子。大家看了连连点头:“这样才是长满了绿叶。”
通过贴葫芦这个游戏环节,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语句的理解,激发了学习的兴趣,同时也培养了玉瑶的语言创生力。
在这节课中,我观察玉瑶这位特殊学生的学习,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参与,被老师关注,被同学关心,融入了学习,获得了成长;其他学生在与玉瑶的共同学习中,也促进了良好品德的形成。
(作者单位系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)
上一篇:济南市区北大门城中村改造进行中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
精彩推送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