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今热点:放缓基金审批?5月仅有7只主动权益基金获批,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
近日,有市场消息称主动权益基金审批放缓,引发了讨论。数据上看,今年5月以来(截至5月30日),新批的主动权益基金数量仅有7只,确实较4月份的30只出现了明显下滑。而今年前五个月,获批的公募基金数量为132只,与2022年前五月相比,数量减少一半。
【资料图】
前五月新基金获批仅132只
2023年以来,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代销机构,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今年新基金获批的节奏放缓。
Wind数据显示,今年初(截至5月30日),监管层已审批的公募基金数量为132只,较2022年前五月的266只,直接锐减了一半。
若从发行节奏上来看,今年前4个月公募基金新品获批的数量依次为2只、15只、39只、59只。而在即将过去的5月,这一数字仅剩下了17只,出现了明显下滑。相比之下,2022年5月新基金获批数量则达到了94只。
主动权益基金新品获批仅7只
“今年感觉主动权益型基金是报的少,批得也少。”谈起今年新基金,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这样表示。
就主动权益型基金审批速度来看,Wind数据显示,今年前5月(截至5月30日)主动权益类基金(股票+混合)新品获批数量依次为1只、9只、18只、30只和7只。5月以来主动权益型获批的数量,较今年4月确实出现了明显下降。同时,纵观5月获批的17只基金中,仅有银华顺和一只债券型基金,主动权益类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平分秋色,数量均为7只,其余两只均为QDII。而获批的7只主动权益类型基金,几乎为中欧、富国、南方等大型基金公司。
“从数据上看,5月主动权益型基金新品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。如果说监管层放缓主动权益审批的速度,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,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。”前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进一步表示。
而统计显示,2022年前5月,主动权益基金新品获批数量依次为4只、9只、24只、34只、24只。相较而言,2023年以来,主动权益新品拿到批文的数量整体都呈现下降趋势。
事实上,对比2022年和2023年前五月的新基金获批类型来看,下滑幅度最大的却并不是主动权益类基金,而是债券型基金。
不难发现,2022年前五月债券型基金获批的数量高达104只,而今年以来(截至5月30日)的数量仅有10只。紧随其后的就是主动权益型基金,2023年以来仅获批65只,而去年同期获批的数量为95只,同期减少了30只。指数型基金则是基本持平。而在所发行的基金类型中,今年唯一上涨则是QDII品种,数量从去年的2只上升至8只。
截至今年5月30日,合计还有277只公募基金新品已被受理,但仍在走审批流程。其中,指数型基金为47只,债券型基金只剩下104只,混合型为82只,股票型为6只,QDII为10只,FOF为28只。
客户:从赎旧买新到赎旧离开
事实上,对于监管层放缓主动权益的审批节奏的市场消息,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背后原因的探究。
“绝大多数新基金根本卖不动,老基金也没啥赚钱效应,特别是近期三年封闭期基金到期亏损的现实,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购买热情。”深圳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。
若以认购起始日为统计维度,5月新基金发行份额也只是勉强突破200亿份,创2015年10月以来新低。
而作为公募基金代销的机构,更是感受2023年基金代销压力。
“2023年的基金市场,老基金‘失血’,新基金也‘失血’。客户存量资金都被套住,更别提新增资金。”深圳某券商财富管理人士告诉记者。而此前基金代销曾一度被视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路径之一。
而沪上某财富管理人士看来,其实基民现在购买基金的核心逻辑发生大的变化,原来可以说客户前两年是赎旧买新,资金的腾挪,而现在是客户赎旧不买新,而最终造成的是公司客户的流失。
不过,也有公募投资人士指出,公募基金产品数量早已超过1万只,且同质化现象明显。目前,整个行业近年来也正致力于解决“重首发、轻持营”等痼疾,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步。
上一篇:飞信(收费) 每日时讯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
精彩推送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