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清朝三百年,始终没发生过“宦官干政”?这一举措不得不服
在中国古代的宫廷之中,有一种人历来为世人所诟病,却又占据着历史的重要一角,那就是:宦官。宦官称"太监",是隋唐以后的事。唐高宗时,改殿中省为中御府,以宦官充任太监,少监。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。到了明代,宦官权势日增,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"太监",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古代,帝王们信任这些人的忠心,因为,对于太监来说,除了帝王宠爱,他们别无倚仗。也正是因为太监与寻常人不同,所以,他们一旦得势,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擅权的情况。遇到明君在位还好,尚能压制这些人,若是皇帝较为懦弱,则多半会被这些人所辖制。
在历朝历代中,尤以明朝宦官擅权的现象最为严重。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土木堡之变,与当时权势逼人的王振,就有莫大的关系。所以,作为明朝后继者的清朝便吸取前人教训,在太监的使用上做了一些限制,即:改革后宫时,特意采纳了削减太监数额的举措。
清朝初期,太监人数仅仅为9000人,相比明末的9万多人大大减少了。后来,清朝每一代的太监人数均未超过3000人。
清朝的宦官制度,真正完整建立是在顺治年间。此时,不仅设立了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"敬事房",还对宦官的约束十分严格。在敬事房中,最高职位是敬事房的大总管,宫殿监督领侍,属于四品宫殿检。根据清末太监的回忆:"督领侍一月四两银子的工资,恩赏另算,最多加赏不过二三两。"
虽然,规定如此,但是,实际操作起来,自然还是有例外的。比如:慈禧太后跟前伺候的大红人李莲英,在担任大总管时期,月银就是七两,没有谁可与之比肩。督领侍之下设立堂郎中一职,属七品官职,职能是掌管满洲案。七品堂郎中之首掌管下司房,负责管理库房和各宫殿太监的升迁、赏罚等事,以及各主位宫殿之中的全部事项。
说的更具体一点,太监的品级则有七种:大总管、副总管、带班首领、御前太监、殿上太监、一般太监、下层打扫处小太监。当然,太监的等级不同,官阶也就不同了。除了前面提到的大总管为四品,副统领太监为六品,还有那些没有品级的太监。此外,敬事房独有笔帖式太监,此为八品侍监。
可以说,这些太监之间等级森严,他们伺候的主子也是各有不同。太后、皇帝、皇后身边伺候的一般为总管和首领,伺候妃子的则只有首领,不可随意僭越。
除此之外,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,在整个清朝,太监的品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与统治者的喜好个性还是有着很大关系的。康熙六十一年,当时的敬事房设总管一名,为正五品,另有三名五品太监、两名六品太监,即此时太监的最高品级只有五品。
再看雍正元年,雍正皇帝钦定总管内务府衙门为三品,故而,敬事房的大总管是四品,副总管为六品,此时,太监最高品级就相当于四品官职。时间流转,到了雍正四年,这个时候政策又有所改变了,开始对太监实行加衔制,即:在原有官阶制度之上,给太监加衔。
如:敬事房大总管,正四品,为宫殿监督侍衔,八品首领则领侍监衔。到了在雍正八年,新规定出台,太监官职没有正从之分。无疑,雍正朝的太监待遇,还算是可以的,但是,雍正皇帝与他的祖父、父亲一样,都十分忌讳宦官干政。所以,这时候的太监,还是没有什么权势。
雍正之后,乾隆成为天下之主,为了更加有效预防太监干政,避免走了明朝老路,太监的官职被限定在四品以下。到了乾隆七年,又再次下旨规定:四品为太监最高官职,任何人不可往上升迁。而在当时,四品太监之下,五品、六品直到九品的太监,没有超过百人。
当时间走到清末时,形势再一次发生了改变。乾隆年间定下的铁律--太监品级以四品为上限被打破。深得慈禧太后欢心的李莲英,仅仅只是储秀宫的一个四品花翎总管时,在宫中便可与敬事房的大总管平分秋色。尤其是到了光绪二十年,荣宠不衰的他,更是得到了二品顶戴花翎的赏赐。
从这里,我们足以看出,当时在清朝宫廷之中李莲英的权力之盛。
自李莲英开赏二品顶戴先例之后,清朝末代皇帝身边的大总管张谦和也获得了这项荣誉。所以,在清朝后期,太监的权势有所增加。
但是,不管在哪一个时期,并不是所有的太监,都可以活得风光无限。
作为太监底层的那些没有品级的小太监,干的活不仅最累还吃尽了苦头,更是只能依仗有限的"赏赐"苟延残喘。甚至,年纪大了之后还会被宫廷抛弃,最后,只能凄惨地死去。
太监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专有产物,也是封建社会最让人心酸的产物。可以说,太监的生存与发展,是依附在君权之中,太监受制于君主,他们的命运被操纵于君主的股掌。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不断加强,太监的政治势力对君权的依附程度也在逐渐加深。所以说,太监专权的祸首就是皇权。
历史发展到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,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,这一时期自然也成了太监的末日。溥仪被赶出故宫以后,只带了极少数的太监,剩下的大部分都被遣散还乡了,从此也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。有的回到了原来故乡,有的继续给一些富贵人家做奴才,有的去了寺庙做了僧侣,还有一部分流浪在北京城街头做了乞丐。
这其中,大部分晚年的命运都是悲惨凄凉的,但是,也有一部分太监晚年能安逸的生活。
参考资料:
【《龠山堂别集·中官考十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"清朝宦官"》】
上一篇:元老院兴衰史_元老院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
精彩推送
X 关闭
X 关闭